朱晋祯是明代著名象棋谱《桔中秘》的作者,但其籍贯与家世三百多年来,却湮没于历史长河中隐晦不彰,有关朱晋祯的相关史料非常匮乏,《桔中秘》刻本卷一卷端署“东海(按:卷二作‘陈海’) 进之朱晋桢辑 ,侄 子长朱尔邺、子于朱景萧(按:卷二作‘肃’)校阅”,卷三“残局说”一文下标“武原朱晋桢进之甫辑”,另外就是一篇大名鼎鼎的《<桔中秘>叙》,除了这些可谓最直接的少量史料外,我们基本对朱晋祯一无所知。他究竟是哪里人?所谓的“东海”、“武原”究竟是指哪里呢?
著名棋书作家李浭先生认为“古时‘东海’地名很多,愚考为江苏东海县”,至于“武原”,他也无法解释,认为“有的版本作‘武原’人,待考”。(见李浭等《象棋古谱新编—桔中秘》,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,1997,序言第1页)。此说影响甚大,很多棋书和象棋史研究者都认同这一看法,如宁波大学教授张如安先生也认为,“朱字进之,明末江苏东海人”(张如安《中国象棋史》,团结出版社,1998,第250页)至于如何考证出“东海”即江苏东海县?李浭、张如安先生都未交代,很可能只是一种揣测。
最近,南京审计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陈圣宇老师从《<桔中秘>叙》着手,考证出朱晋祯是浙江海盐人,因此序还牵涉到序作者生平考证,故全文迻录如下:
夫人精神所及,一往而深,金石为开,天地为变,上之可以润色鸿业,允武允文,功成名立,天下莫之媲。次则多才多艺,寄心于中,极其所至,神巧出焉,亦足自树,以希不朽。余往岁薄游中外,常与季弟进之氏偕,每见其锐志下帷,思入微渺,篝灯丙夜,靡以他念,紫阁丹墀,几乎反掌间,余心实慑之。既而为家累所牵,不遂厥志,旁涉雕虫,悉造其颠,而于象戏,犹得三味,即明眼人鲜不敛手,称“无敌”者。人咸谓进之资性素敏而抑知其殚精求详,盖匪朝伊夕也。余林泉休暇,进之偶出所辑《桔中秘》相示,见其多所发明,更以新意点缀,灵机跃跃满楮,余叹服之。其沈深智勇,若可为时艰借一筹者。因忆曩昔,奉节滇云,值逆酋匪首以数十万入寇者再,予昼度夜思,厉兵秣马,以象战克之,歼其渠帅,吾圉危而复安。迨己巳(崇祯二年,1629)驱车入都,又以群丑纵横,京师骇恐,余任守广宁门,身当众冲,披甲仗剑为士卒先,亦以炮击走之。纵微功可录,然而局已烟销,往绩成虚,恍如枰收对垒,令人羡神仙出世,潇洒襟期,益信手谈,闲消日月。桔中虽隘,自觉天地之宽;胜负虽分,竟忘角逐之想。进之得此意甚深,而苦心更不可泯。余赞付梓人,公诸同好。且诏世之纷纷名利者,亦可以此作清凉散也。
崇祯壬申(崇祯五年,1632)孟夏无住居士泰书于胥川草堂。(朱晋祯辑《桔中秘》四卷,清江左书林刻本,《故宫珍本丛刊》第468册,海南出版社,2000,第1—3页)。
据陈圣宇老师考证,序作者为浙江海盐县武原镇人朱泰祯,《桔中秘》作者朱晋祯乃其弟弟。其理由如下:
1、朱泰祯生平大事与《<桔中秘>叙》中记述在细节上多处吻合。查《(光绪)海盐县志》卷十五朱泰祯传记有这样记载:
朱泰祯,字白岳,……中万历丙辰进士,授福建龙岩县知县。……徙漳浦,举卓异,召拜福建道御史。……巡按云南,时黔寇断滇道,驻节成都,发蜀中兵开道建昌,踰大、小丞相岭,绝金沙江,擒贼首乌利,长驱入云南,申约束厉将士,载守毕备。三月,水西、东川、乌撒三大寇,倾巢数十万犯霑益,守兵仅六千人,董率道将破走之,斩首数千级。五月,水蔺乌复大举来犯,炎方无城郭,树木为栅,泰祯监诸将,设伏以俟。贼九十八营并进,殊死斗,诸军驱象横击之,贼大奔溃,遂擒竜戈资,俘斩之,筑四石城于炎方。……遂以战守定滇黔,诸夷咸戢。事竣还朝,道闻父丧,奔归。……服阕趣朝,闻都城戒严,冲烽火入都,捍守广宁门,事平,补南京畿道御史,以族人谒选事牵引,谪徽州府知事,稍迁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,句稽侵牟,宿弊一洗。卒于官,祀乡贤。
传记中述朱泰祯在天启中曾任云南巡按御史,指挥平定少数民族叛乱,并曾在崇祯初归朝时参与捍卫北京,与《<桔中秘>叙》中自言,“奉节滇云,值逆酋匪首以数十万入寇者再,予昼度夜思,厉兵秣马,以象战克之,歼其渠帅”,“迨己巳驱车入都,又以群丑纵横,京师骇恐,余任守广宁门”记述一致,尤其值得注意的是“以象战克之”、“余任守广宁门”与传记中“诸军驱象横击之”、“捍守广宁门”,在细节上都完全吻合。
2、朱泰祯子朱尔邺、朱景肃就是列名《桔中秘》的校阅者。
查《(光绪)海盐县志》卷十八有朱尔邺、朱景肃兄弟传记,节录如下:
朱尔邺,字子长,泰祯子,纯孝笃行,髫年咏泮,举明经。当泰祯按滇,留家侍大父母,备极色养。捐祭田,建祠墓,葺梁施槥,善举甚多。岁乙巳,举宾筵。生平曾入水不濡者三,厚德之徵也。所著有《曲台约旨》、《苇读斋初问》。
朱景肃,字子于,尔邺弟,选贡生。孝友豪迈,尚义好施,以臬司佟公荐,征授常山学谕,不数月归里。筑圃郊西,颜曰:喻园。日以著述自娱,不问户外事,而当事愈重景肃,邑大利病,必咨之。康熙庚戌,吴江苕水饥,乞食来盐者数千人,景肃倡捐粟百余石,商之邑令,集饥民欤城镇,各给米,善遣之。后邻邑咸被流民盗劫,盐独无恙。人称景肃先见云。
据此可知,朱尔邺、朱景肃均为朱泰祯子,且两人名、字与《桔中秘》刻本卷二卷端“侄 子长朱尔邺、子于朱景肃校阅”记载一致(笔者按:“肃”字,卷一卷端误刻作“萧”,理由见下)。从辈分上看,朱泰祯为晋祯之兄,则尔邺、景肃正是晋祯之侄。
众所周知,古人取名、字,两者之间通常存在某种联系。明中叶著名爱国者于谦,谥号“忠肃”。“朱景肃”名“景肃”,即“敬仰于忠肃(于谦)”之意,故字“子于”。著名明遗民,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为朱景肃同乡好友,有诗《朱二景肃胥川草堂,观黄鹤山樵十二家山水歌》(彭孙贻《茗斋集》卷十一,《四部丛刊》续编本》),亦可证“朱景肃”之名是正确的,而《桔中秘》刻本卷一卷端校阅者刻作“朱景萧”则是错误的,当如卷二卷端刻作“朱景肃”才对。当今许多棋书,提及《桔中秘》校阅者,均误作“朱景萧”,当正之。
3、史料可证朱泰祯有别号“无住居士”,与《<桔中秘>叙》落款吻合。
赵潘、李根源在《鸡足山志补》卷二中有这样记载:“悉檀寺藏……明巡按朱泰祯无住居士遗像立轴。绢本。长八尺,宽三尺余。帧首朱自赞自书,署年天启丙寅。朱曾游鸡足,与本无为方外交也。”(见《鸡足山志补》,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,第32—33页)。
朱泰祯明天启年间曾任云南巡按御史,这是他在天启七年丙寅(1626)游云南鸡足山悉檀寺,与方丈本无和尚(即释禅)交往时留下的遗物,据“明巡按朱泰祯无住居士遗像立轴”,可知朱泰祯确有别号“无住居士”,这与《<桔中秘>叙》落款“无住居士泰”吻合,此处“泰”即为“朱泰祯”自称。
云南著名考古学家孙太初先生《鸭池梦痕》云:“悉檀寺,为鸡山八大寺之一,是丽江土官木增于万历四十五年(1617)出资延僧释禅修建的。天启四年(1624),敕颁藏经,赐额‘祝国悉檀禅寺’。崇祯二年(1629),建法云阁以贮藏经。此寺居鸡足满月山形胜处,建筑宏丽精整,为鸡山诸寺之冠,可惜已毁于十年浩劫初期。1953年秋天,我曾去鸡山作过文物调查,在悉檀寺得到木增画像、云南巡抚(笔者按:当为巡按,朱泰祯为巡按御史,非巡抚)朱泰祯画像、九莲菩萨像等珍贵文物,现藏云南省博物馆,得免于难。”(孙太初《徐霞客诗翰墨迹》,《鸭池梦痕》,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,第24页)由此可知朱泰祯的画像尚未被毁,现藏云南省博物馆,如能将其刊之于世,当能依稀想见《桔中秘》作者朱晋祯的模样。
4、朱泰祯序文落款之“胥川草堂”,史料可证为其子朱景肃居所,当为继承其父的产业。
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为朱景肃同乡姻亲好友,明亡隐居家乡不仕,常与朱景肃宴饮酬唱,其《茗斋集》就有《探梅小憩朱二子于胥川草堂》(卷六)、《饮朱二胥川草堂,观梅,席上呈甬东范吏部潞公》(卷十)、《朱二景肃胥川草堂,观黄鹤山樵十二家山水歌》(卷十一)等。朱景肃居所“胥川草堂”,当即朱泰祯《<桔中秘>叙》落款“崇祯壬申孟夏无住居士泰书于胥川草堂”之“胥川草堂”。由此可知,“胥川草堂”从明末至清初,父子相传,并未更名。
5、从姓名、取字来看,亦可旁证朱泰祯与朱晋祯之密切关系。
以上四点主要证据,足可判定朱泰祯为晋祯之兄,即《<桔中秘>叙》之作者。从姓名、取字上来看,亦可旁证朱泰祯与朱晋祯的兄弟关系。
“泰祯”、“晋祯”之名,有相同的辈分排行字“祯”。笔者所见绝大多数史料,包括《明史》(张廷玉等,中华书局1974,第6463页)、《明实录》等均作“朱泰祯”,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》亦作“朱泰祯”(朱保炯等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0,第2594页)。葛嗣浵《爱日吟庐书画别录》卷二录有“朱泰祯行楷一通”,为泰祯致友人之信,末有“泰祯再稽首”(《续修四库全书》子部艺术类第1088册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2,第637页)。此信为泰祯亲笔所书,“祯”字从“衤”,不从“木”。南京图书馆藏有朱泰祯著《礼记意评》四卷(天启五年杨师孔刻本),今收入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,卷端均作“东海道子朱泰祯著”(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》经部第94册,齐鲁书社1997年版),“祯”字亦均从“衤”旁。因此《桔中秘》刻本刻作者“朱晋祯”名为“朱晋桢”是错误的,棋界至今沿袭《桔中秘》刻本之误,当据正之。
《(光绪)海盐县志》卷十五云“朱泰祯,字白岳”,但“白岳”乃朱泰祯号,非其字。葛万里《别号录》卷九有“白岳朱泰祯,道之”的记载,即指泰祯号“白岳”,字“道之”(笔者按:朱泰祯另有一字,字“道子”)。杨廷福《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》有“道之 朱泰祯”的记载(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2,第368页)。朱泰祯字“道之”,与朱晋祯字“进之”,取字方式一致,且“道”、“进”皆为走字底(辶),此亦可为两人兄弟关系之旁证。
证明了朱泰祯与朱晋祯的兄弟关系,《桔中秘》刻本中“武原”和“东海”都可以得到确凿的解释了。《桔中秘》刻本卷三“残局说”下标“武原朱晋桢进之甫辑”,其“武原”就是指浙江海盐县武原镇,也就是作者朱晋祯的家乡。
至于《桔中秘》刻本卷一卷端署“东海 进之朱晋桢辑”,也可以得到解释,南京图书馆藏朱泰祯著《礼记意评》四卷(天启五年杨师孔刻本),卷端均作“东海道子朱泰祯著”,“东海”当指朱泰祯、朱晋祯兄弟的家乡浙江海盐县,绝非江苏东海县。
陈老师在得知我是尚胥里朱氏后人并保存有《尚胥里朱氏家谱》后,曾数次与我联系要我帮他查到出处,据《尚胥里朱氏家谱》记载:朱晋祯是后山公支十三世孙,(生:万历乙未1595年——卒:顺治辛卯1651年为堂弟),朱泰祯是三峰公支十三世孙,(生:万历巳卯1579年——卒:崇祯壬申1632年为堂兄)其长子朱尔邺,字:子长(生:万历甲辰1604年——卒:康熙戊申1668年)、次子朱景肃,字:子于(生:万历乙卯1615年——卒:康熙甲子1684年)。(笔者按:吾族分支,始于十世祖之兄弟行,其相传至今者,共十一支:即:东溪公支,北溪公支,后山公支,可六公支,可三公支,三峰公支,廷瑞公支,龙沙公支,鹤溪公支,龙溪公支, 廷珍公支)。家谱记载更加佐证了陈老师的考证——明代著名象棋谱《桔中秘》的作者朱晋祯是海盐人!
朱晋祯虽然在象棋发展史上取得那么伟大的成就,但在古海盐的史籍和文献中,却很难找到他的情况介绍,毕竟象棋在古代不被重视,朱晋祯的直接资料,历代正史和方志都没有记载。现在我们应该为这位棋圣和《桔中秘》立碑以志。